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景区资讯资讯>安徽旅游资讯>正文

广德太极洞风景区“跨界治污”面临新挑战

2009-09-04 来源:安徽省旅游信息中心
1004 21 0
【导读】最近,长期困扰广德县太极洞风景名胜区的跨省污染难题基本解决,苏浙皖三省“围攻”太极洞的40多家污染企业相继被关闭、停产和搬迁,相关扫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跨界治污”的“太极...

    最近,长期困扰广德县太极洞风景名胜区的跨省污染难题基本解决,苏浙皖三省“围攻”太极洞的40多家污染企业相继被关闭、停产和搬迁,相关扫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跨界治污”的“太极洞样本”令人鼓舞,但“跨界污染”的新花样同样值得警惕。

  “跨界污染”新变种

  “上游污染,下游叫苦”、“我污染,你买单”、“我把污染送给你”,由于行政区划分割、地方保护和利益驱动等因素,当前“跨界污染”现象比较突出,跨地区间的水污染、垃圾污染和空气污染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大“毒瘤”,也严重影响了边界和谐。特别是“跨界污染”方式的多元化,为地区联动治污增添压力。

  今年3月下旬,广德县太极洞风景区所在的新杭镇彭村境内发生一起危险废物转移偷排事件,一村民准备将来自省外的28桶共6吨剧毒化工废料挖坑倾倒,被附近村民制止。而在去年4月和8月上旬,太极洞风景区内先后“突现”1吨多的甲醛废料和4吨废盐酸,“垃圾源”同样被锁定是邻省。

  无独有偶,今年5月22日及此前10天左右,来自浙江省嘉兴市某化工企业的2车“毒垃圾”,先后倾倒滁州市凤阳县大溪河镇境内,5月22日倾倒时被及时制止。经化验分析,该化工废液中所含的苯胺类、氯苯类、吡啶类等有毒物质,属《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录入的危险化学品。而在更早的2004年5月,滁州就曾查获某化工厂跨省转移污染案件。

  “游击式”倾倒“毒垃圾”来无影、去无踪,难发现,成为当地群众和相关部门头疼的环境污染“顽疾”。由“跨界污染”导致的环境危机频频出现,如2001年江浙交界水污染引发的筑坝事件、2003年山东薛新河污染导致江苏徐州市停水半个月、2007年太湖蓝藻引发无锡“水危机”等等,引起全国关注。

  太极洞治污启示

  “目前的跨界污染之所以难以治理,主要原因是污染的外部性特点与单一行政区划污染治理方式的矛盾。”相关专家介绍说。就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而言,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规定,应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但在现行体制下,跨区水污染治理常常处于相互推诿的尴尬境地。

  太极洞跨省治污难题的初步解决,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倾力协调和强力推动,而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长效联动机制的建立。 “跨界治污,必须首先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和限制,真正实现地区联动、互动,形成‘一盘棋’的治理机制。”8月17日上午,宣城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太极洞污染问题由来已久。由于“一洞连三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苏浙地区经济发展和环保政策的出台,广德县太极洞风景区成为“三小”污染企业外迁之处。最高峰时,仅在景区规划保护区内就有12家采石矿山、25座石灰窑、7家化工企业。这些企业或滥采、乱挖或违法排污,导致太极洞景区环境、植被、水源遭受破坏,周边空气质量持续恶化。

  2008年5月,苏浙皖三省开始建立太极洞风景名胜区整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联席会议制度等长效联动机制,联合检查督促,实现信息互通。长效联动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区域污染治理“瓶颈”,提高了跨界治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截至目前,广德县30家企业关闭搬迁到位;浙江长兴县10家企业中,已全部拆除8家,另外两家已停产;江苏宜兴市紧靠太极洞山体的3家企业已关闭,其太华镇化工工业园区B区落实了管网铺设和收集工作,实现了废水向景区“零排放”。

  “尽管太极洞治污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不能掉以轻心。”在8月5日宣城市召开的太极洞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协调处理工作座谈会上,国家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要从根本上最终解决太极洞污染治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整治方案,建立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污染联防相关机制。

  源头治理需多措并举

  不管是“驻地式”明排还是“游击式”暗倒,各种跨界污染问题都给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成为当前环境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要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打击跨界污染效率低、成本高,因此要强化对企业排污多个环节的监管。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增加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对于“游击式”转移污染的违法行为,环保、公安和交通等部门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污染转移。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长效联动机制。太极洞跨省治污经验昭示,只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真正建立起互联互通、联动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跨界污染就能最大限度得到控制。同时,要着力提升政府、企业和群众环保意识,发挥广大群众对跨界污染的监督作用,让跨界污染早发现、早查处、早治理。

  最后,要从源头上消灭各种跨界污染问题,必须出台征税、补贴、生态补偿等政策和措施,让企业切实负起责任,主动加大对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只有企业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以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皈依,才能真正让跨界污染成为历史。

推荐阅读
安徽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