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国内资讯资讯>安徽旅游资讯>正文

徽州文化迈向“活态传承”

2009-05-23 来源:安徽日报
934 36 0
【导读】2008年1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我国首个跨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实验区。一年多来,安徽和江西两省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实践创新,使实验区建设取得丰富...

    2008年1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我国首个跨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实验区。一年多来,安徽江西两省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实践创新,使实验区建设取得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5月18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在黄山市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辽宁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师大、黑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福建、安徽等13个已设立或正在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区)文化部门的代表相聚一堂,围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特点与规律、思路和模式、目标和成效评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此次研讨会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的“编制规划、分步实施,普查资源、活态传承,脉象并重、多措共举”等做法,得到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也引起与会代表广泛关注。

 

寻找民族记忆背影

    文化遗产通常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由文物、遗址和建筑物等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旨在建立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模式的新探索,是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率先在全球倡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并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设立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从2007年起,我国先后设立闽南、徽州、热贡、羌族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待条件成熟时正式命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认为,文化生态是指人们为生存发展而适应、改造环境创造的文化及其生存状态,是某一特定文化形态与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根据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理解:文化生态中人是最主要的,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质,也是文化生态的主要链条;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一定以行政区划为界,也不完全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它对特定文化形态的区域内所有遗产(包括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性、整体性保护,通俗说就是“连人带房子一起保护”。

  摸清家底分类保护

  根据文化部的批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范围包括原徽州“一府六县”的我省黄山市三区四县、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这里是徽商的祖籍地,也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和保存地,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人。

  相对有形的自然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难得多也复杂得多,比如前者可采用“圈地保护”等简单而有效的办法,而后者采取这种办法显然不可行。徽州文化生态实验区设立以来,安徽和江西两省都成立了省政府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一方面按照“出版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形成一份项目清单、建立一个县级数据库”的总体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状态、传承谱系等进行全面细致普查,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以实验区《规划纲要》为指导,制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习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博物馆、研究成果等项目支撑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着手编制《总体规划》。

  一年多来,我省涉及的相关区县组织专门力量逐村走访,登记非遗项目13类共138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50项。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如我省对徽州民谣采取抢救性保护,对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采取扶持性保护,对徽墨制作技艺、绿茶(太平猴魁)制作技艺采取生产性保护,对珠算文化主要采取博物馆保护,对安苗节等民俗活动采取整合性保护等,使各级各类名录项目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人为载体注重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是其本质特性。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载体是“人”,传承所依赖的也是“人”。离开人,离开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成为空谈。

  为保护传承人权益,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我省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扶持资助、考核措施、称号核销等作了明确规定,先后公布了两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项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3人。目前,黄山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屯溪区大位小学、歙县行知中学、休宁县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休宁县万安老吴鲁衡罗盘店、徽州区潜口民宅博物馆和宣城市绩溪县徽戏童子班、老胡开文墨厂、曹素功墨厂、徽厨技师学院10个单位为认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习基地。江西省婺源县也命名了秋口镇长径村(傩舞),华龙木雕厂、有鸿徽雕厂(徽派三雕),朱子艺轩(歙砚制作技艺),婺源茶校(茶艺),婺源徽剧团(徽剧)等首批6家非遗传承单位,并有10人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生活在保护区内广大民众对文化的认同和参与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保护的效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各自旅游、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培植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整合。如黄山区举办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将“太平猴魁茶手工制作技艺”与农家乐茶乡风情游等活动有机结合,推动茶叶销售和旅游发展“双丰收”;翡翠谷景区依托民间婚嫁礼俗和传统“七夕节”,成功举办两届“黄山七夕情人节”。目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许多传统技艺或特色工艺品,成为中外游客参观的特色项目或旅游纪念品,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活态传承,也加快遗产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形成民众主动参与、自觉保护文化生态的良好局面。

  徽州区呈坎村被称为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徽派文化艺术结合的典范,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推荐阅读
安徽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