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国内资讯资讯>四川旅游资讯>正文

巴中:开发乡村旅游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009-04-06 来源:巴中市旅游局
1445 29 0
【导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抓手。为分析巴中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他...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抓手。为分析巴中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他们为巴中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受访人:市旅游局局长王政、市林业局局长向前、市农业局副局长刘中山、市建设局副局长邱鹏飞、市文联副主席秦渊、市环保局副局长王晖。

 

  记者:什么是乡村旅游?

 

  王政: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旅游经营活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就是以乡村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为元素,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培育出有新意、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产品。

 

  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回归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是现代都市人调节精神情绪的一种愿望,既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方面的需求,又能给人以物质方面的享受。旅游者到乡村观光度假、探亲访友、考察体验,一可观赏田园景色、绿色农业,二可参与采摘、垂钓、登山、乡间漫步、采集中草药、挖野菜等健身活动,三可品尝具有独特风味的农家饭,四可购买当地农副产品,五可参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等活动,六可强身健体。乡村旅游是集观光、休闲度假、领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与都市旅游和其他形式的旅游相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彩的民族风情、众多的参与体验、实惠的旅游消费等特点,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

 

  记者: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如何?

 

  王政:巴中现有“农家乐”425家,从业人员约2000余人,旅游旺季可达6000多人;2008年接待游客39.7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32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占全市旅游收入的21%。“农家乐”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巴中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城市依托型,主要依托市、县(区)城市的客源市场,推动城市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我市四县(区)城郊通过发展城郊乡村旅游,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点的城乡统筹之路;二是景区带动型,主要是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景区及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景区及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当地经济的互动发展;三是特色村落型,主要以巴中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观光、康体娱乐等;四是历史文化型,主要以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与历史名人吸引游客到景区观光游览、学习研究和开展教育活动。应该说巴中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档次低,二是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三是基础设施较差,四是服务质量较低,五是政策不配套。

 

  记者:乡村旅游开发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政: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增加旅游供给,也可满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化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实现农村社会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刘中山: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可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树立新型农业生产观点,缩小城乡差别。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记者:如何把我市乡村旅游的蛋糕做大?

 

  王政: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从根本属性讲属于经济产业,其市场定位决定了乡村旅游具有“农”的属性。我市乡村旅游要将现有的蛋糕做大,必须坚持以农为本,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必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讲,一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保护好耕地、林地和生态环境,在土地使用上,不能因发展旅游而随意改变农地用途;二是加快农村各项改革,保护好农民的长远利益和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能因决策不科学,去投资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一定要让农民受益;三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提高组织化水平,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市场化水平,提高标准化水平;五是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在旅游产业政策、产业指导、公共服务、人才培训、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

 

  秦渊:发展乡村旅游,保留特色是关键,不能盲目跟风。一些地方放着自己原生的文化、民间的资源不用,而是组建文化表演队、艺术团等,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西班牙乡村旅游协会专家比德罗·希尔认为,开发乡村旅游,必须了解乡村的文化,在推广时不能把其真实、本质的东西改变了。新西兰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让它古香古色。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如果把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这是追求急功近利,刚好与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

 

  王政:对客源市场来讲,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是一个统一的形象。这个地方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经营特色、服务质量、文化品位等,任何局部的印象都会带来游客对整个地区乡村旅游的肯定或否定。所以,乡村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业主的利益。在政府主导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客观调控能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统筹管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着眼于广大游客的利益、经营业主的利益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把乡村旅游纳入管理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提升乡村旅游的地位,体现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就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总体规划中,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对乡村旅游进行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以科学的规划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开发建设中,充分挖掘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内涵,突出地方特色,避免相互模仿、重复开发,形成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产品体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在丰富产品结构方面,遵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具有“农”的属性,围绕“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原则,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创新、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档次,比如在农家庭院陈列石碾、风车、斗篷、蓑衣等,让旅游者体验农耕文化、领略乡村田园风光,提高文化品位。在打造品牌方面,结合旅游者对健康、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大力开发山野菜品、绿色生态菜品、农家菜品等,给旅游者以全新的味觉感受,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名优品牌。开展有创意的营销活动,以持续不断地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逐步形成稳固的品牌形象。

 

  王晖: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生存之本。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就是清新的空气与绿色环境。因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农村村级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处理好发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对乡村旅游中所产生的垃圾要集中处理(袋装拉走),在乡村旅游集中的地区安装地下管网排污、修建垃圾站,经常性地进行卫生、环境和治安的监督管理。

 

  记者:乡村旅游有哪些发展模式?

 

  王政:主要的模式有: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它是最为普通的乡村旅游模式,包括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包括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农家乐”旅游模式,包括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住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村落古镇旅游模式,包括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古镇建筑游、新村建设游;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公园、露宿营地;休闲度假旅游模式;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

 

  记者:怎样将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

 

  邱鹏飞:将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建设的一个牵引机,以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村建设涉及到乡镇规划、乡村经济和乡土文化,在乡镇规划中保持农村的特色,在乡村经济中保留农业的份额,在乡土文化中保存农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历史上,梁漱溟、晏阳初、朱焕章等人意识到乡村建设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意义,身体力行,在中国的乡村建设中留下了他们的思考和行动。面对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击形成的乡村空巢化现象,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民间组织把目光投向乡村,有的着力于教育,有的侧重村民自治,更多的是关注扶贫,他们共同摸索出“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乡村建设、民俗旅游”四位一体的模式,这种用环境教育启发农户保护环境,用农户带动民俗旅游,又用民俗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的链条,是一种以环保和文化促进绿色乡村建设的尝试。我注意到在贵州一些乡村旅游试点项目中,旅游局与民间组织、村民和企业正在建立新的合作伙伴机制,特别是引进了“良知企业”的理念。由这些相关利益集团联合制定的综合的乡村旅游规划又以保证当地农民利益、保护当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为重心。在这里,乡村旅游作为政府支持、企业和民间力量参与的一条新农村发展之路,将为乡村建设带来新的希望。

 

  记者:怎样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护旅游的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怎样让乡村旅游成为城市人返璞归真的内心方式、价值观念?

 

  向前:通过乡村旅游,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仅带着自然的清新,而且带着人文的滋润。如果说,乡里的价值重估是“心灵扶贫”,城里人的价值重估就是“精神脱贫”。推动可持续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领导者和开发商的观念也需要转变。我们对一个乡村、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评价不能仅用经济的眼光来看待,还应包括另外一些参考坐标,如文化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生态的价值。认识到耕读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人文内涵,就需在发掘这些内涵上做文章;了解传统养生的对于身处亚健康状态的作用,就可以开发各种身心调养的项目。旅游者感受到开启生态智慧、改善生命状态、提高生活品质的功效,自然会久驻,自然会回头,自然会带来绿色GDP和幸福GDP。

推荐阅读
四川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