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国内资讯资讯>四川旅游资讯>正文

老字号“西板豆豉”,路向何方?

2009-01-10 来源:广安日报
1581 49 0
【导读】在顾县豆干传统工艺基础上开发出来的金扬食品系列豆干已遍布全国各地超市,金扬食品有限公司也成为了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天登酱油有限公司在西南片区的同类食品加工企业中也是一名佼佼者。但反观同是老字号的&ldq...

    在顾县豆干传统工艺基础上开发出来的金扬食品系列豆干已遍布全国各地超市,金扬食品有限公司也成为了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天登酱油有限公司在西南片区的同类食品加工企业中也是一名佼佼者。但反观同是老字号的“西板豆豉”,却在市场上鲜见其踪影,更不知生产“西板豆豉”的企业真正所在。近日,笔者带着这一问题走进了岳池县西板乡,希望能解开心中的这一迷团。
    
百年西板豆豉,
曾经远销重庆上海
    
    据西板场镇居民讲述,西板豆豉的制作工艺于清光绪年间从阆中传入西板,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年,一位陈姓老者从阆中迁居岳池西板,将其祖传豆豉制作技艺传于西板人,使西板豆豉制作相传至今。
    由于西板豆豉的制作工艺独特,风味别具一格:色泽黑里泛黄,质地软硬适度,入口化渣,不粘牙,不黏口,且咸淡皆宜,香味浓郁,又含淡淡的酒窑香和黄豆的清香,余味悠长,可当佐料,也可单食,可令人增强食欲。正因如此,西板豆豉在当地受到家家户户的欢迎,每餐饭食必备西板豆豉。
    解放前,西板豆豉的名声相传较远,一些商贩通过嘉陵江的木船将西板豆豉销往南充、重庆等地,更远者甚至沿着水路运到了上海。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板乡场镇及乡下制作豆豉的作坊便有10余家。特别是在西板场镇,门市、小摊,几乎都有豆豉可卖,当时还流行着一句顺口溜:“走进西板乡,豆豉扑鼻香;只需稍品尝,口水三尺长。”
    
时代飞速进步,
西板豆豉却逐渐淡出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市场的终端也普及了农村的每个角落,即便是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人们也可以买到北京、上海甚至是国外的产品。作为岳池传统食品工艺的代表之一,西板豆豉却没能守住自己的阵地,相反,它已明显出现了逐渐被淡出市场的迹象。
    而今,西板乡生产豆豉的作坊仅剩下两家,户主分别叫王禄胜、龚德成。王禄胜的豆豉作坊在乡下,位于真武山村,整个作坊也就是王禄胜的家。在乡党委书记张泽兵、乡长蒲锦荣的陪同下,笔者来到了王禄山的家,但王禄山本人不在,家中只有他的老伴何素兰。听说要采访他家的豆豉生产情况,何素兰却并不欢迎:“算了,算了,我这个豆豉,有什么采访的?”在我们几番解释下,何素兰才勉强地打开房门让我们参观。何素兰家的豆豉作坊着实有些传统,楼上楼下,每间房屋都如同农户养蚕一般,一个个装满黄豆的簸箕在架上一层一层地摆放着,一些簸箕里的黄豆已被两三寸深白乎乎的霉丝菌覆盖着。何素兰说:“这些都是蒸熟后正在发酵的黄豆,也是做豆豉的必要环节。”在她家的厨房里,还有一个直径1米多用水泥围成的蒸池,由于暂时没有蒸黄豆,蒸池被空着。
    何素兰告诉笔者,由于用作发酵的簸箕只有60来个,一批黄豆发酵需要半个月,加之销量不大,她每次只做500斤黄豆,平均一斤黄豆可做一斤半豆豉。何素兰家的豆豉主要卖往岳池县城的一些菜市场,现有七八家固定要货的客户,每次进城,何素兰便带上150斤豆豉,以批发价每斤1.8元的价格卖出。她还给笔者算了一笔帐,一年大约要做3000斤黄豆,黄豆买成1.8元/斤,加上进城卖豆豉的来回路费和生活费,一年做豆豉赚的钱仅够家里零用。
    随着年纪的增长,何素兰和老伴做豆豉也越来越吃力了。何素兰今年59岁,老伴王禄胜62岁,每次将黄豆上架时,都无法一个人进行,要么与老伴一起抬,要么则和两个10来岁的孙子一起抬。明年,何素兰便准备不再做豆豉了,她说:“女儿女婿在岳池城里买了房,我明年就在岳池城里带外孙去了,老头子一个人在家,更没法做豆豉了,只有让他在家里带孙孙和守屋了。”
    龚德成的家在西板乡场镇上,来到龚德成家的门市,笔者闻不到一丝豆豉香,也看不到挂有卖豆豉的招牌。在龚德成的妻子杨素英的带领下,笔者来到她家的后院,才发现地上放有10来口大缸子。杨素英从缸子里取出豆豉,一看到那黄亮的色泽,闻到那扑鼻的香味,笔者不禁感觉嘴里的唾液直涌,当即忍不住拈了几粒放在嘴里——呵,味道确实不错!
    杨素英告诉笔者,她家一年能做3吨黄豆,缸里的豆豉一般要放上一年后才上市,尽管没有挂招牌,但前来购买豆豉的人很多,一般是外出务工人员,也有一些周边的商贩,价格也不菲,每斤3元钱。但她还是告诉笔者,她和龚德成都是60来岁的人了,做豆豉也越来越吃力,儿女也不想继承父业,全到外面打工去了,再过一两年,她家也不想做了。
    
老字号需要新思维,
“西板豆豉”等待有志人士开发
    
    西板乡党委书记张泽兵告诉笔者,就在2007年,西板乡做豆豉的作坊还有4家,但仅一年时间便少了两家,西板豆豉的发展前景实在是令人担忧。其实,近几年来,西板乡党委、政府也对西板豆豉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经调研发现,生产豆豉的业主存在一个共性:现有规模较小,小富即安的意识较强,缺乏做大做强的理念,同时还存在劳动力不足、资金不足的问题。党委、政府也曾多次找到相关业主谈心,希望他们改变传统观念,下大决心改变小作坊,走企业运营的路子。但一些业主严重缺乏自力更生的意识,政府一引导他,他便反过来向政府“张大口”,提“高要求”,这对财政极为薄弱的乡镇来说,是肯定不现实的;也有一些业主根本就没有要做大做强的想法,无论政府怎么说,他也听不进一句话。
    西板豆豉,作为传统老字号,能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张泽兵说,要破解这一问题也不难,西板豆豉对外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而西板豆豉风味独特,制作工艺至今没有失传,只要引进企业投资,增强其科技含量,改传统工艺为现代工艺,西板豆豉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来,这不是没有可能。
    张泽兵还告诉笔者,今年上半年,一位浙江业主曾经来到西板乡,就西板豆豉的开发进行了一番考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至今没有敲定。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只有着力营造好投资环境,留住相关技术人才,延续好制作豆豉的传统工艺,保持住全乡广大农户种植黄豆的优良传统,做好西板豆豉开发项目的上报,为一些有志之士投资西板豆豉作好准备。
    作为老字号的西板豆豉,能否做到“老树发新芽”,能否实现可持续的规模发展?笔者期待,西板乡党委、政府期待,西板乡全乡数万人民也在期待……

推荐阅读
四川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