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国内资讯资讯>广东旅游资讯>正文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 内容丰富 亮点纷呈

2019-06-19 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1116 107 0
【导读】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19年6月7日至6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东...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19年6月7日至6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
  本次主会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包括启动仪式、“看见·非遗”展演、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等,进一步普及非遗知识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活动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贯穿始终。“看见·非遗”展演策划过程中始终将我国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融入创作中。“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展出40项非遗项目,450件(套)实物展品,以“情景化、体验化、专题化”的设计思路,将“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四个方面有机融合,打破台上与台下、主体与客体的界限,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二是尊重非遗项目自身特点,体现传承发展规律。克服相当部分非遗项目不适合进行展演的困难,首次将我国40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在舞台进行同台展示。在非遗项目的衔接方式上,放弃传统的“主持人”,创造性采用戏剧性角色串联的方式,让非遗传承人、保护者、践行者、受益者进行对话,让非遗项目与其背后的故事更好地联系起来。此外,还有现代小学生作为“少年”登场,以体现非遗传承的生生不息。
  三是市民广泛参与,突出非遗惠民。全省围绕“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主题开展了近300场大中型非遗宣传展示配套活动,包括启动“非遗课外时”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发形式丰富的非遗课程与体验活动,制定非遗教育学术标准,培育非遗传承师资力量;广州面向广大市民开展体验非遗活动,举办粤港澳粤剧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动、扒龙舟端午民俗活动、非遗体验季、非遗进社区等多项内容;主办方专门在6月8日安排了一场惠民演出,联合“南方+客户端”通过征集留言抢票的方式向公众派发惠民展演门票。据统计,6月7日至8日展演观众约5000人,6月7日至9日展览观众达15280人次。
  四是专家积极献言,突出中国特色。主会场活动期间,专家学者围绕“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主题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2019),来自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位非遗保护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等共200余人参与,共同研讨总结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提出了中国非遗保护既要遵守国际理念、国际规则,又要与具体国情、国家战略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模式。
  五是采取最新技术手段,增加观赏性。大量应用虚拟裸眼3D、镭射与光束传递、动漫主持、全息声场等最新技术手段,增强展演舞台效果,使现场观众“跨越时空”与非遗项目近距离接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会场IP形象“飞飞”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舞台上立体呈现,以三维虚拟主持人的身份与现场观众互动,成为国内非遗展演活动首创。展演过程还“鼓励”观众现场拍摄和直播,触发中国非遗的自媒体、全媒体传播。
  六是创新宣传方式、社会效应良好。本次主会场活动创新非遗传播手段,概括为“五个一”,包括一本会刊、一个IP形象、一张创意门票、一个非遗保护标志手势、一首主题歌。中央、省、市及境外媒体广泛报道主会场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主会场活动新闻,《东方时空》《晚间新闻》等栏目多次播发新闻,新华网、人民网、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国青年网、南方日报等制作发布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题。中国文化报刊发13个专版,文旅中国客户端推出系列专访。新媒体广泛深入参与传播,新浪微博发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在身边”等话题,总阅读量超过6.1亿人次。主会场展演活动首次使用5G技术,通过抖音、快手等33家直播平台对主会场展演联动直播,800万人次在线观看,310万人次参与互动。
推荐阅读
广东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