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国内资讯资讯>四川旅游资讯>正文

乐山大佛“体检”完毕,重新对游客开放

2019-04-30 来源:成都发布
2210 112 0
【导读】乐山大佛“体检”完了,4月26日正式“出关”,重新对游客开放。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体检与抢救性修复工作前的乐山大佛(2018年10月4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体检与抢救性修复工作后的乐山...

  乐山大佛“体检”完了,4月26日正式“出关”,重新对游客开放。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体检与抢救性修复工作前的乐山大佛(2018年10月4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体检与抢救性修复工作后的乐山大佛(3月29日无人机拍摄)。

  2分钟微纪录片,带你回顾乐山大佛出关全过程:

  公元713年是唐朝建立的第一年。这一年,在四川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的凌云山上一座宏伟的大佛正式开始修筑。工匠们叮叮当当的錾石声在江边持续了90年。公元803年,山崖一座通高71米的巨型佛像修建完工,它就是乐山大佛。

  面对峨眉,脚踏三江,巍峨壮观的乐山大佛在1200多年的日晒雨淋中,身体也日渐衰老。

  大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头顶上有1051个发髻,额头宽度为10米,鼻子长 5.6米;颈高3米,肩宽28米,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

  它真的“病”了。

  风化严重导致的“皮肤病”,雨水渗透导致的“风湿病”都在一点点模糊和侵蚀着大佛身体的每一个部分。

  历史上,乐山大佛曾经历了多次修缮。可考证的修缮活动包括唐代1次,明清时期3次,民国时期3次,新中国成立后9次。

  2018年10月,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前期研究及勘测设计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对乐山大佛的最大规模保护工程。

  2019年4月26日,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竣工仪式暨成果发布会举行,标志着乐山大佛的体检正式结束。

  发布会上,项目承担单位正式发布了“体检报告”——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阶段性成果白皮书,详细介绍了大佛整体五大病害类型、胸腹部病害表现及四大成因、渗水层位置及岩层渗水初查原因等阶段性成果。

  乐山大佛“体检报告”

  1. 乐山大佛修缮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和总结。历史上有证可查的大佛本体保护次数达12次,即宋代2次,民国3次,新中国成立后7次。

  2. 获取了传统捶灰材料和替代材料如混合捶灰材料性能及配比。

  3. 大佛整体病害类型为风化病害、水害(渗水、降水、凝结水、地下水)、生物植物侵蚀、佛身小型片状或块状岩石脱落、后期修缮材料空鼓、开裂、脱落等。

  4. 大佛胸腹部病害表现为2001年修缮材料层空鼓、开裂、脱落,面积约30平方米。

  这次病害形成原因有以下四点——

  大佛胸腹部岩体带状渗水产生溶蚀作用、静水压力,导致粘接界面失效、修缮材料层逐渐剥离;

  修缮材料本身劣化;

  修缮材料层热胀冷缩,形成微裂缝;

  植物在修复层裂隙处滋长,加速修缮层起鼓、开裂、失稳。据监测,空鼓区域共发育裂缝52条,其中横向30条,纵向22条。

  5. 通过调查检测,佛体及两侧崖壁范围内共有维管植物32科53属56种,其中维管植物木本植物16种,根系发达的构树、黄葛树及栾树生长茂盛。

  6. 获得了大佛赋存地层岩石微观结构、小构造特征、易溶盐分布特征、岩石孔隙特征、氧化物及元素分布特征,标识了渗水层并初步查清岩层渗水原因。

  7. 完成乐山大佛头部发髻病害调查并开展了日常维护工作。

  8. 获取了乐山大佛脸部修缮层结构特征和病害数据。

  后期如何维护?大佛监测保护不会停止

  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表示,针对乐山大佛现状,除了加强石窟研究院人才、保护队伍建设,投入保护经费等保护工作外,主要继续开展乐山大佛科研,实施保护项目, 包括“乐山大佛保护设施(大像阁或遮盖物)建设可行性研究”“乐山大佛修复材料研发”“乐山大佛水害勘察和治理工程”“乐山大佛九曲栈道勘察和加固工程”“乐山大佛附属文物造像龛群保护工程”、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监测系统二期工程等多项工程。

  乐山大佛日常维护专业队也正式成立,这支维护队由乐山大佛景区工作人员和此前参与过乐山大佛修缮工作的工作人员等10人组成,其中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石窟研究院大佛保护股股长杨天宇任队长。

  杨天宇介绍,维护队成立后,将不定期开展日常维护工作,包括大佛两侧植被清理,周围碎屑、垃圾清理以及面部的清洁保养,让大佛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

  4月1日,乐山大佛景区的九曲栈道重新对游客开放。

  历经千年风雨的大佛风采依旧,等着游客的到来。

推荐阅读
四川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