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国内资讯资讯>北京旅游资讯>正文

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任重道远

2013-02-18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036 67 0
【导读】进入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的大雾天气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出行以及健康等带来诸多不利,同时也为空气净化设备生产商、医用劳保行业及部分地区旅游业等带来商机。北京及国内其他城市旅游供应商纷纷推出“...

  进入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的大雾天气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出行以及健康等带来诸多不利,同时也为空气净化设备生产商、医用劳保行业及部分地区旅游业等带来商机。北京及国内其他城市旅游供应商纷纷推出“好空气游”“躲雾游”及“洗肺之旅”等主题旅游产品。

  “好空气游”“躲雾游”表明,天气气候正从幕后走向台前,由原来仅作为旅游景观成因或旅游活动支撑条件的“背景”因素转变为直接的旅游“吸引物”。贵阳、西宁等地避暑旅游及海南、北海等避寒旅游异军突起、独占鳌头的旅游业发展实践,正是优良的气候和空气质量充当主要“吸引物”的结果。

  当优良舒适的气候环境成为稀缺资源时,“好空气”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量指标。但是这也愈加凸显对旅游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现有气象基本要素预报服务和黄山等个别地区特色旅游气象服务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大众化、散客化旅游新阶段的服务需求。

  尽管“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对象日益广泛。军事、航空运输、农业以及重大活动等的气象服务保障已较为成熟、发达。然而,对于一个年收入达2.6万亿元产值的旅游业来说,旅游公共气象服务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2010年全国近100家旅游行业典型企业和单位开展的调查显示,气象服务对全国旅游行业的贡献率为0.59%,气象服务效益值约为74.34亿元。这一数据同时也表明全国旅游公共气象服务总体效益规模超万亿元,旅游公共气象服务大有可为,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任重而道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推出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的预报服务产品,形成多维产品谱系。游客多元多样的旅游需求是旅游气象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落脚点。

  旅游公共气象服务除常规气象预报和假日旅游气象服务外,要根据旅游者需求提供精细化、有针对性甚至是定制式服务产品,主要包括天气气候景观和专项旅游产品两大类。天气气候景观主要指以特定天气气候条件为成因的旅游景观,如北京香山红叶、玉渊潭樱花,黄山日出、云海以及吉林雾凇等。专项旅游产品以一定的天气气候条件为旅游活动支撑或主要吸引物之一,如滑雪、高尔夫、海钓以及“好空气游”、避暑避寒旅游等。这些产品还可以继续深加工,形成全国范围、围绕某一主题的动态产品地图。以赏花游为例,一方面可以根据季节推出不同的赏花产品,另一方面,某一种赏花活动全国范围可按月份、按空间预报最佳推荐游赏时间等。随着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最终将形成多维的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谱系。

  其次,应高度重视旅游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导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的研发及旅游气候舒适度等其他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旅游资源,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需提上日程。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主要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全国旅游气候区划。根据旅游气候舒适度、旅游气候资源条件,对我国旅游气候进行区划,指导旅游气候产品开发及其他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等。二是开展山地、森林、滨海等休闲度假主阵地的旅游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策略及建议,如平抑淡旺季差异等。

  最后,应强化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预警能力建设,为旅游业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性科学支撑。气象灾害及风险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者的出游决策以及游客人身财产安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局地性、突发性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且具有难预难防等特点。加之旅游出游人次日益攀高,由气象灾害造成或引发的旅游损失也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影响到广大旅游者的出游安全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旅游业因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69.7亿元。受灾严重的贵州湖南安徽、江西、广西湖北浙江等7省区旅游活动一度全部或部分暂停,致使国内外游客短期内大量退团,波及全国旅游行业。旅游气象灾害成为气象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乃至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如何准确预测预报恶劣天气带来的旅游风险,如何及时做好旅游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如何有效帮助游客规避旅游气象灾害风险和安全健康出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旅游气象灾害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灾害。旅游是以旅游者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同时气象灾害的风险不仅发生在旅游活动当时,对旅游活动开展之前的旅游决策也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发适合于旅游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完成全国重点旅游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制图,并确定风险转化为灾害的阈值,对外进行预警信息发布。(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 吴普)

推荐阅读
北京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