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盗刷监管难 发达国家也不“靠谱”
7月17日,广州的朱女士在银行卡不离身的情况下,被异地盗刷596万元,成为近年来广州地区被盗刷数额最大的信用卡诈骗案;8月26日,身在广州的金先生8张银行卡均随身携带,密码各不相同,却在一小时内于东莞相继被“盗刷”11万元……
最近,在广东甚至全国,银行卡“盗刷”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令人谈“盗刷”而色变。根据广东省银监局的数据,去年四大国有银行广东分行关于克隆银行卡的投诉高达1280宗,涉及金额2919万元。
其实在国外,对银行卡“盗刷”的监管也是一个难题。马来西亚曾有银行被“盗刷”刷倒闭了,直至更换芯片卡后才稍有改善;因为处罚力度小,英法等欧洲国家继东南亚地区后也成为了信用卡“盗刷”的新“灾区”;在美国,“盗刷”也时有发生,但银行一般会在简单调查后30日内向客户退款。
马来西亚
银行曾因被“盗刷”倒闭
众所周知,东南亚地区是信用卡“盗刷”的重灾区,尤以马来西亚、泰国为最。一些去过东南亚旅游的游客,甚至在回国后被银行建议换新卡。
前几年,马来西亚因为盗刷太猖獗,曾经有一家银行因此倒闭。据报道,马来西亚当时很多银行员工把信用卡信息卖给“盗刷”者。由于法律规定“盗刷”产生的损失由银行全数负担,有一家银行就因为不堪赔付巨额“盗刷”损失而倒闭。
后来,马来西亚政府大力整治“盗刷”问题,把国内所有的信用卡都从磁条卡升级为芯片卡。信用卡安全等级提高后,“盗刷”乱象大为改善。但对旅游者来说,马来西亚“盗刷天堂”的恶名犹存。
针对游客的“盗刷灾区”
李小姐在英国完成了本科和硕士课程,曾于2004年至2010年在英国生活了六年半时间。据李小姐透露,她和身边的留学生大多办理了当地银行的储蓄卡和信用卡。英国普遍使用的也是“磁条卡”,但她在留学生群体甚至本地同学中从来没有听说过“盗刷”的例子,报纸和电视上也鲜见关于银行卡“盗刷”的报道。
虽然针对本地人的“盗刷”并不严重,但针对外地游客的“盗刷”行为近几年在英国开始大增。某年圣诞节,一些中国游客在当地一台自动取款机(ATM)取款时,被套取银行卡信息,导致损失。由于英国对“盗刷”信用卡行为的处罚并不严厉,因此很多犯罪人员前往英国以购物的形式“盗刷”信用卡。按照英国法律,即使“盗刷”者被抓,最多被关押46小时就能放出来。英国因此成了信用卡“盗刷”的新“灾区”。
对于同样的“盗刷”罪行,法国一般会判6个月到一年监禁,震慑力也不大,因此也常有“盗刷”客光顾。
而日本对信用卡“盗刷”基本不抓,也成为“盗刷”的重灾区。
国际“盗刷”集团猖獗
据媒体报道,信用卡“盗刷”行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信用卡数据来源地主要在欧洲,多数来自俄罗斯黑客,该国的“黑客产业”非常发达,黑客们经常在一些信用卡论坛上发布相关信息,寻找买家。信用卡被克隆后,就被卖至世界各地“盗刷”。
据称,信用卡的信息从10美元到100美元不等。差价来自于国家、银行和卡等级的差异。比如,中国信用卡的信息每张不到10美元,而一张来自西方国家的信用卡则要80美元起,金卡100 美元、白金卡120美元。
美国
普通银行卡限制多
在美国,由于银行储蓄卡的使用限制比较多,所以“盗刷”的情况多数出现在信用卡上。据美国银行业从业人士称,如发生信用卡“盗刷”事件,银行在简单调查核实后,一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将款项退还给用户。
美国大多数银行储蓄卡的功能仅限于在柜台和ATM取款,只有少数标有“VISA LINE”字样的储蓄卡才可以用于POS机刷卡消费,并且会收取2美元左右的服务费。此外,所有储蓄卡都不允许用于网上交易。以上使用限制致使储蓄卡被“盗刷”的几率并不高。如果客户认为自己的储蓄卡有泄露密码或被“盗刷”的风险,可以向银行申请销户换卡。
信用卡“盗刷”的风险比较大,特别是持卡人在网上或一些不熟悉的地方消费时,信用卡信息确实容易泄露。由于电话银行和银行短信通知的服务在美国并不普及,银行在监控到异常消费时会致电持卡人确认。
如果发生被“盗刷”的事件,银行会对持卡人在“盗刷”事件发生时所在地、正在做什么等信息进行简单调查,予以确认后,一般在30日内向客户退款。通常,银行不会以持卡人过失或诈骗为由拒赔。
境外刷卡取款小贴士
1.卡不离身。
2.尽量在正规商店刷卡,对可疑的小店要有警惕。
3.刷卡消费时卡不离眼,在公众场合刷卡输密码时,可用一只手挡住密码键盘,防止他人偷窥密码。刷卡完毕立刻收回自己的银行卡。
4.取款时要注意取款机周围情况,看是否有人窥视,操作时应避免他人干扰,防止他人偷窥密码;查看取款机是否有异常;遭遇吞卡、未吐钞等情况,应拨打发卡银行的海外客服热线及时与发卡银行取得联系。
新加坡 马来西亚旅游 新马缤纷享乐五天品质团
2025年春节到新马旅游,春节去新加坡马来西亚5天旅游团
武汉到新马泰旅行团 三国漫游记 新马泰10天之旅
马来西亚沙巴5天4晚自由行 沙巴旅游主推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