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县岷东乡平安村乡村旅游发展方案
一、平安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在优势
平安村位于岷东乡中心地带,面临岷江,紧靠213国道,即将修建的乐宜高速公路横穿村境,距县城4公里,有公共交通车直达村口的石马河大桥,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全村现有13个村民小组,587户,总人口2129人,劳动力1026人。全村耕地面积2044亩,退耕还林616亩。在条件优势、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12、13组,人均耕地1.5亩,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来源,大面积种植优质椪柑600余亩,枇杷、桃树、花木种植100余亩,集中成片分布在7个山头。山水风光绝佳,自然生态良好,独特的地理条件,天然的旅游环境,在县内外发展较快的乡村旅游中绝无仅有。
二、准确定位,典型引路,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面对竞争激烈的乡村旅游市场,在找准自身优势、推出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准确的市场定位犹为重要。要形成品牌效应,发展初期的策划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主题定位:任何产品,需要确立一个通俗、流行、响亮的主题命名。平安村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可命名为“平安乐园”乡村旅游基地(或“岷东花果山”乡村旅游基地),内容突出优质水果种植资源优势,涵盖快乐怡情、生态观光的休闲情趣。各个景区点、道路、经营点和附属性装饰建筑的取名,也要围绕这个主题定位派生,不可各行其是,游离主题。
市场定位:随着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消费理念的潜移默化,回归自然纯朴、留恋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天然情趣,已成为城市工薪阶层和一般市民追捧的新时尚。目前犍为县城常住人口逾五万,每逢节假日,出游的人数估计超过一万人,虽然目前县城周边开办有20余家规模不等的农家乐,但大多规模较小且不规范,缺乏特色,参与性与体验性不足,难以吸引“回头客”,经济效益不高。桃园新村以其种植果木的优势,春季游人爆满、难以接待的盛况,可以预见乡村旅游拥有充足的客源市场。培植“平安乐园”乡村旅游基地,初期以发展数家条件较好的农户为宜,主要客源市场为本县城消费群体,形成每日500人次的接待能力,逐步规范完善,上档升位,利用口碑和媒体宣传效应,扩大影响,带动其它农户积极投入,滚动发展,经过3 年时间的努力,达到30余户的规模,日接待能力达到5000人次,客源市场扩展到乐山市及周边区县,全面建成在县内规模最大、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乡村旅游基地。
三、完善硬件,营造景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岷东乡党委、政府对发展平安村乡村旅游极为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发挥了主导作用。市、县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全力配合,多力推动,在完善硬件设施方面,硬化2.8公里村干道已经动工。在推行新农村建设“六个联”和户办工程“六个一”方面,为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完全等同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注意以下几点:
1、农房的外观应保持川西民居传统风貌,青瓦盖顶,白墙木窗,或红砖、灰砖精心钩缝,切不可贴瓷砖、安装卷帘门。还可建一些草庐、竹木走廊、亭阁等;
2、入户道路、院坝尽量就地取材,以铺设石板为宜;
3、将农户生活区域和经营区域分开;
4、注重营造卫生、整洁的环境,不乱堆放杂物,摆放足量的垃圾箱,配备水冲式厕所;
5、绿化、美化、亮化道路和经营环境,完善景点和道路标识标牌;
6、厨房清洁卫生,洗、清、消、防蝇设施齐全,使用清洁能源;
7、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
8、在危险地段有防护等设施,并安放安全警示标牌;
9、所有设施尽可能用经济环保的石材、木材制作,命名赋予文化内涵;
10、在基础景观建设上,所有建筑物、构建物、装饰物、塑造物一定要经有关方面的专家科学论证,制定设计施工方案,批准后方可实施。切不可随心所欲,杜绝乱搭、乱建、乱摆放现象,破坏景区的整体风貌。
四、因地制宜,面向市场,推出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迅速发展升温的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消费品,必须要考虑市场的需求,遵循商品市场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通过考察县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乡村旅游开办之初游客盈门,风光无限,时日不多却门庭冷落,举步维艰;有的经营点却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拥有较高的客源占有率,赢得丰厚的利润。其成功的秘诀,就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特色是旅游的生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突出特色,打好文化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基和立脚点。
1、消除误区:既要克服习惯性认为乡村旅游就是棋牌娱乐、品茶聊天、吃豆花饭的单一消费形式,又要消除片面追求高档次的城市化消费模式,把都市流行时尚搬到乡村的错误观念。
2、注重多样性:除开展传统的棋牌娱乐外,向游人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登山赏景、垂钩、看书读报等活动;针对学生儿童提供滚铁环、跳橡皮筋、抽陀螺、捉蝉、练字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3、突出体验性:针对家庭出游者提供土地认养、果木认养、盆景制作、农活实践、花果采摘、农家菜制作等活动。
4、开发旅游购物产品:发掘本地资源,制作包装精良、造型观的花木、根雕、水果、农副土特产品等,开发富有乡土人文气息的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购。
5、开发绿色食品:乡村旅游在体现食品的特色上就是要大力开发城里餐馆不常见的野菜系列、粗粮系列、柴火腌腊系列、“黑豆花”等绿色食品,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6、办节办会,扩大影响:每年适时举办1至2次较大型的“赏果节”或“游山节”,形成比较固定的办节模式,广泛吸引县内外各层次的游客,是促使旅游基地上规模上档次的有效途径。
7、挖掘、整理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收集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狮灯、龙灯、牛灯、秧歌等民俗文化活动。
五、丰富内涵,规范管理,全力做好宣传促销
1、发挥县级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涉及到的各县级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要全程做好跟踪服务,规范管理。县工商、卫生部门要为经营户办理《营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为从业人员体检身体,发放《健康证》;县旅游部门要讲解《乐山市级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传授旅游经营管理知识,开展星级评定;县卫生监督部门要为经营者讲解食品卫生知识,传授卫生管理常识,帮助制定食品卫生应急预案;县消防部门要讲解消防知识,指导配备必须的消防器材。
2、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为确保各经营点的旅游服务质量,在管理上实施“四统一”(即统一接待流程、统一办理证照、餐饮价格基本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悬挂位置),实行服务“三公开”(即服务价格公开、投诉电话公开、服务承诺公开),确保不发生旅游服务质量投诉事件。
3、建立乡村旅游协会。在日常管理中,采用“支部加协会”的形式,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接受政府管理部门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内部加强自律和协调,组织培训经营户。协会要办成经营实体,制定管理办法,健全规章制度,接受游客和经营户的投诉和举报。探索完善经营模式,既注重当前的效益管理,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规划、措施和发展目标,建立长效机制,谋求长远利益。
4、注重宣传促销。在利用口碑效应招徕游人的同时,要改变等客上门的旧有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借助旅行社等到中介机构,宣传乡村旅游品牌,力争以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质优价廉的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抢占市场先机。

兰州到九寨沟旅游 九寨沟4日超值游

武汉出发去九寨沟双飞6日游报价-开心旅行从这里开始

5A景点青城山、都江堰一日游_青城山都江堰纯玩、2环内上门接

青岛到成都旅游团-【蜀韵乐享】360°四川全景|双飞双动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