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国内资讯资讯>福建旅游资讯>正文

闽系红砖建筑借鉴土楼经验 捆绑“申遗”保护更重要

2012-03-06 来源:东南早报
1151 61 0
【导读】2008年,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共计46座土楼捆绑申遗,共享“福建土楼”名字成功“申遗”。这条“打包”之路清晰地指出了一条“申遗”新路——捆绑比单打独斗力量...

  2008年,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共计46座土楼捆绑申遗,共享“福建土楼”名字成功“申遗”。这条“打包”之路清晰地指出了一条“申遗”新路——捆绑比单打独斗力量更大。此次的闽系红砖建筑捆绑“申遗”正是借鉴了这一经验。通过“申遗”,势必将有一批被遗忘的红砖古厝,得到更好的保护,重焕活力。然而,与土楼有着太多相似的红砖古厝,如何避免重蹈“后世遗”时代土楼发展迷局的覆辙,是“申遗”再遇“捆绑”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一条新路

  捆绑“申遗”成功率高

  珍夫是福建土楼文化研究中心的土楼研究专家。对于土楼“申遗”之路的艰辛,他深有感触。

  土楼“申遗”之路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但当时是分散作业,每个县镇各自筹备。珍夫认为,这是土楼迟迟未获批复世遗的重要原因。2008年,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共计46座土楼捆绑“申遗”。捆绑“申遗”就是将符合世遗的代表一个区域某个时期文化和特色的遗产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土楼捆绑“申遗”成功,正好说明“在众多的竞争者面前,单打独斗者难以胜出”。

  漳州市文管办副主任张长水也认为,捆绑式“申遗”不仅提高成功率,而且可以让尽可能多的遗产纳入到世遗规范中保护。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个“申遗”项目,其中约100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按照一个国家一年单类只准申报一个项目的规定,各地“申遗”竞争特别激烈。捆绑“申遗”将内涵趋同的内容有机组合为系统资源,也让一些确有价值,但规模略显不足的资源搭上“便车”,提高了遗产保护的等级。张长水说,此次省里决定将闽系红砖建筑进行捆绑“申遗”,乃至跟台湾联袂,“应该是吸取、借鉴了土楼申遗的经验和教训”。

  一个教训

  各自为政不利品牌发展

  捆绑申报对整个土楼旅游品牌的提升、市场的开发,都很有好处。“申遗”成功后,土楼成为福建旅游的一张烫金名片,游客呈10倍增长,但利益的分割成为各自考虑的重点,南靖与永定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在各自的旅游官网中,南靖土楼主打“福建土楼,故里南靖”,永定则提出“福建土楼,客家永定”。在更具体的宣传中,两地针锋相对。

  为了加强协作,共同发展,2010年1月21日,在省旅游局的牵头下,漳州、龙岩两市及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在福州成立福建土楼旅游发展联盟。时任福建土楼旅游发展联盟秘书长黄浦江曾表示,三地均拥有大量各具特色的土楼旅游资源,但之前缺乏协调造成同质竞争、各自为政的现象屡屡发生,成立联盟,也是为了加强两市三县的协作,通过统一对外宣传推广福建土楼旅游品牌,统一保护、开发土楼旅游资源等方式,提高福建土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土楼联盟成立两年多,三地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珍夫说,其结果就是大家的线路都变得单一,本来各地土楼都有特色,分割开来后,会让外地游客以为福建土楼就这么一些,造成游客心理预期和所看到的有一定落差,不利福建土楼品牌的发展。他认为,红砖建筑捆绑“申遗”后,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应制定闽系红砖古民居整体开发旅游规划,由省里协调各方,在共同经营、利益分配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发展闽系红砖古民居的旅游产业,把“闽系红砖”品牌做深做出特色。

  漳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敏则认为,土楼因为涉及客家和闽南的概念之争,而“闽系红砖建筑”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申遗后,这些都不是问题,各地都做好自己的定位就可以了”。

  一个启示

  保护远比“申遗”重要

  土楼“申遗”成功后,只有46座土楼入选“世遗”。这意味着,在不完全统计的3000多座土楼中,只有约1.5%的土楼进入了世遗保护名录。世遗的标签,像是一座门槛,将门内门外的土楼隔成了两重天。

  与南靖同属漳州的平和县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土楼,并且在建筑形制上更具多样性。当邻县的田螺坑、河坑土楼群等多座土楼为入选世遗而欢呼时,平和的土楼遗憾地缺席了世遗。

  在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的统计中,土楼各个形制中规模最大的3座土楼——云巷斋、庄上城、淮阳楼,均位于平和县。只是因为缺席“世遗”,该县多数土楼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即便是绳武楼这样的国保文物单位。或年久失修,或人去楼空,或面目全非,非世遗土楼似乎难逃无人问津的命运。

  “有些土楼虽非‘世遗’,但却独具特色,任其消失实在可惜。”黄汉民说,此次红砖建筑捆绑“申遗”前一定要做好普查,分轻重缓急进行保护,“别让很多优秀的红砖厝又因无缘世遗而被遗忘”。目前来说,保护远比“申遗”重要,此次红砖建筑“申遗”应先进行摸底调查,保护好红砖建筑的整个环境,像漳州龙海紫泥仍有很多成片保存完好的红砖建筑群,就要赶快抢救保护。

  他还认为,在做好保护的同时,今后新的建筑也要延续原来的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例如泉州古城,虽经历数次历史街区改造,但仍留下极具特色的红砖建筑。

  专家观点

  捆绑“申遗”实为“系列申报”

  捆绑“申遗”,在清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魏青看来,是一个不大准确的说法,他更倾向用“系列申报”的说法。换句话说,同文化主题,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遗产可以组成一个叫做“系列申报”的遗产申报项目,土楼“申遗”、明清皇家陵寝“申遗”,都是比较典型的“系列申报”项目。

  此次福建省对闽系红砖建筑进行捆绑“申遗”,其实只是在“红砖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主要的分布区域内,选取有代表的遗产点来“申遗”而已。不过,魏青也认为,两岸要是联手“申遗”成功,客观上来说,对于今后两岸的发展和沟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两岸联手有利探索保护机制

  漳州市文管办副主任张长水说,闽系红砖建筑,其实是“同一个文化圈展示文化的载体”,两岸联合“申遗”,就是一起维护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他认为,联合“申遗”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建立两岸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和方式。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也认为,闽台本来是一家,既然根脉相连,就必须整合资源,共有的文化才能完好延续。

  不过,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坦言,与台湾合作,目前还只停留在“口头”上。若真正要启动“申遗”工作,必须有一个牵头单位来“串联”。

  厦泉漳可向金门学保护模式

  “闽南红砖厝,不仅充分体现了闽籍华侨生活史,也真实地记录了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印迹。” 厦门民俗专家、原同安文化局局长颜立水透露说,金门、厦门、漳州和泉州的红砖厝,最初应该起源于泉州。

  他建议,研究闽南人文历史不能从一个单点入手,而应从多个红砖群综合考量才更有利于研究,泉州、厦门和漳州的红砖古厝的保护模式可以从金门“取经”。只要被认定是历史文化古建筑,政府就拿出相应的资金进行合理的保护,任何人不得再以任何理由改扩建,“对于红砖古厝的保护,一定要处理好是优先保护古厝,还是优先进行商业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心理。”

 

 

推荐阅读
福建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