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寺长桥恋安海(图)
白塔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位于安平桥桥头,塔为五层六角,高22米,系南宋时用造安平桥的余资建成的。白塔虽是砖塔,但塔底座全为石结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塔下有石栏杆围护,塔内有螺旋梯可上塔顶。
走近晋江安海的第一站,我先从安平桥、三里街、龙山寺说起,这是安海三个不能不提的地方。走近安海,必然要走近安海的景点,仅把这三个地方当做安海景点的代表,以窥一斑。
三里街是安海人称为“旧街”的一条狭长而繁荣的小街,南从安平桥水心亭处的白塔开始,北至香火鼎盛的隋唐古寺龙山寺,足足有三里长。
几百年来,三里街将安平桥与龙山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隐形的黄金旅游线路。说它是隐形的,是因为以前从未有人真正将这三个地方串联起来作为旅游线路,没有完整的规划,各行其政。如今,人们渐渐意识到这三者融为一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把安平桥、三里街、龙山寺三颗璀灿的珍珠串成一条项链,已成为人们期盼中的一条文化旅游的黄金线路。
1 五里桥上的日子
老人与桥
每天清晨,当阳光洒在安平桥那些历经数百年的桥石时,安海水心亭处,便会出现一个老人的身影。
到了第一个憩亭时,老人总是会停下来,稍作休息,然后,拄着他特制的拐杖一步一步慢慢走向护栏,他要看看憩亭附近那一处坍塌的桥体。只见桥下的水草静静地躺着两条断了的石板,坍塌处的护栏石条亦掉落在桥下淤泥里,斜斜地插着,阳光打在上面,折射出花岗岩石条特有的亮白来。老人揉揉眼睛,仿佛被那亮白刺痛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拄着拐杖回到车上,继续向中亭驶去……
他叫颜呈祝,今年76岁了,早年他是安海出了名的奶牛养殖户。因腿脚不便,加上有儿子打理事业,他便早早就“退休”了,准备“闲闲过晚年”。可是,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自发地成为安平桥的看护人之一。每天,他都会到中亭帮忙“看头看尾”,和其他人一起聊聊安平桥的过去,聊聊村里村外的事情。
近些日子,“安平桥”的字眼无数次跃然于人们眼前,成为谈论的焦点。但谈的不再是它的历史它的长度它的辉煌,而是目前它面临的种种问题:污染、破损、坍塌,以及各级部门开始着手整治保护安平桥的事情。
颜老一般不参与谈论,他只是静静听着,然后,摇着头说:“像过去那样就好了!像过去那样就好了!”他说的过去那样,是指他记忆里的安平桥的样子。“那时,五里桥桥下就是海,随着潮水的涨落,海水在桥下起伏着,有小船沿着五里桥捕鱼,人们在桥上来来往往,偶尔停下来,和桥下的人打趣一番,桥上桥下充满了笑声。”
建桥的传说
颜老和人们都习惯叫安平桥为“五里桥”,从小生活在桥边的他,对它的历史了如指掌。他总是担心像我这样初来乍到的人会因为五里桥现在的样子而对其失望。他与坐在中亭的那些热心的老人们一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五里桥的建造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安平海湾有两条孽龙兴风作浪,搅得海面波涛汹涌,浊浪滔天,常有渔船、客船、货船被打沉。得道高僧祖派发誓要在安平湾建一座长桥,安海镇上大财主黄护和龙山寺高僧智渊闻听后各捐钱一万贯助其建桥。祖派禅师学洛阳桥的经验用石头造桥,可所需石料太多,从哪里来呢?在祖派为找石头寝食难安之际,观音菩萨托梦,他依梦划船出海,在大佰岛和金门岛找到大量石材,用大船运来。这时,因孽龙捣乱,祖派在与其搏斗中身负重伤,不久圆寂归西,黄护也不幸染病身亡,工程被迫中断。直到14年后,泉州太守赵令衿继续造桥,才完成了造桥的夙愿。
传说加入了神话色彩,史书上对五里桥的建造记载就简洁明了得多。《清源旧志》里载:安平桥“宋绍兴八年戊午,僧祖派始为石桥,镇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功将关,派与护殁,起十四载未竟。十二一年辛未,太守赵公令衿卒成之。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广一丈四尺,疏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为记,榜曰‘安平桥’”。800多年前,先人们的智慧和辛苦建造筑起了这座“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跨海大桥,方便了交通,更为桥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集集市、休闲为一体的场所,这场所主要集中在中亭。
中亭的变迁
中亭是五里桥的中间分界点。桥的一边是安海,一边是南安。“两地的人们把货物拿到这个地方来交换买卖,渐渐就形成了市场。”因为中亭有个小小的渡口,很多船便在这里卸货,在中亭的一块石碑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块刻有“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的石碑。“说的便是船在哪边的界线,货便由哪边的人搬。平时,很多人在中亭寺前面的沙滩上玩耍捡贝壳,游泳戏水,每年端午节,还有抓鸭比赛……”
据颜老等人的回忆,五里桥的夏日总是很凉爽,海风习习,每到夜晚,桥上谓为壮观的一片纳凉人群,“从安海港一路睡到水头港”,长长的五里桥上或坐或躺到处是人,热闹极了。这场景20多年前还能看到呢。如今,这些景象早已不在,近年来,因各种破坏,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两个桥头和中亭的水环境已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桥下污水横流,水浮莲堵拥,桥体经上世纪80年代维修至今,受自然力影响加上近年几次大的台风,桥体石栏及桥板多处受损。
唯一值得欣慰的变化应该是中亭建起的休闲健身场所吧,那里摆上了健身器材,修了一个篮球场。老人们和安平桥管理处的人每天都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傍晚孩子们会在这里玩耍,老人们在树下乘凉,偶尔走过来一两个挑着担子的人……这样的景象还能看到一点点过去的影子吧,其余的,就只能怀念了。
过去,有客人到安海,热心的安海人总会自豪地说:“走,去安平桥看看!”现在到安海,却很少有人会这样主动邀请客人去看安平桥了。其实,撇开这桥周边环境的问题不说,安平桥是安海人的骄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生活在桥边的人们希望有一天自己又可以大声地自豪地邀请朋友来看安平桥,希望还能有“从安海一路睡到水头港”的夜晚。整治的规划据说已经开始了,也许,不久的将来,人们的愿望便会实现了吧。
2 美味三里街
“三里街五里桥”,这是安海人对外人最值得提起的一个组合名字。
三里街,安海最热闹的农贸集市,也被叫做“旧街”,但地名牌上写的却是中山路。这是三里街现在的名字,包括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三段,也就是从南边水心亭白塔脚算起,经仁福境、石埕街、咸德境、城隍宫、圣殿、兴胜境、寮仔口、型厝几个古境地,直到最北面的龙山寺。长长的一路,整整三里长。
我手上有一张陈增瑞老先生提供的民国早期的三里街的地图,上面标着“卖鱼街”。据陈老先生说,那时的三里街还不叫三里街,旧时人们打鱼回来,从水心亭处的小渡口上来,直接就到这条街上摆卖,长长的一条街全是卖鱼鲜的,腥味充斥了整条街,到处是活蹦乱跳的鱼儿溅起的水花,“卖鱼街”的名字便应运而生了,真是难以想象那是怎样的情形。
“卖鱼街”是何时开始改成三里街,不得而知,改成中山路却是1919年的时候了。据说,中山南路那一段还是最早修起来的。仔细看地图,长长的“卖鱼街”横亘在地图的最中心位置,发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如何仔细瞧,也穿透不出那幅地图未来写着的是“中山路”,喊的是“三里街”。而“卖鱼街”如此安静,渐渐随着发黄纸张,悄悄隐去。
驻足在中山南路和中山中路的交叉口上,身边起起落落的喇叭声、叫卖声、讨价声,此起彼伏。这是一条瘦长瘦长的街,无论什么时候,总是人挤人,车挤车,熙熙攘攘的,繁华热闹的气息一分钟也不曾停歇。中山南路的路牌下,一家卖鸭仔粥的店只铺开了两张桌子几张小凳子,简陋设施却依然吸引了一堆的人或站或坐地端着鸭仔粥吃得欢快。左边炸萝卜糕的店顾客摆起了长龙,也是红红火火。深受感染,融入其中,被身边熟悉安海熟悉三里街的同事笑:“这一路,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呢。三里街,可以说是小吃一条街!”
这一点也不假。漫步在这老街上,举目皆是吃的。有现成的,立马就能入口的,像土笋冻、肉馅捆蹄、橘红糕、花生卷酥、石花膏、绿豆饼;有还在锅里炸着锅里蒸着的,像油粿、萝卜糕、糯米粿;更有还活蹦乱跳的海鲜,一排排在街的两边罗列开去,各种各样的鱼鲜琳琅满目……那一刻,“卖鱼街”鲜活地在我眼前出现了!
好吃的这么多,什么是三里街上最特色的小吃呢?那非得算是土笋冻不可了!
瞧,放在简易冰柜里的一碗一碗透明的像果冻一样的便是土笋冻了。土笋其实是一种形似蚯蚓的软体小动物,因在海滩上钻土营居而得名。安海产的土笋冻特别鲜嫩、肥美。做法很简单,先把土笋体内的泥土挤压出来,洗干净放进锅里加水熬出胶,然后,舀进小碗中冷却成晶体状,吃的时候,拌上香菜、蒜泥、醋等就可以了,清凉爽口,据说还能美容养颜!安海的橘红糕也很出名,橘红糕也叫食珍糕或橘红条,是一种用上等糯米为原料,加上白糖和橘皮汁揉制而成的甜点,吃起来清香爽口,成了很多人馈赠远来客人的佳品,许多华侨也常常大包小包地往外带。
3 风情龙山寺
龙山寺三绝
逛完了五里桥,吃过了三里街的美味,一路向北走,就到了龙山寺了。
龙山寺始建寺于隋越王皇泰年间(618年—619年),工程持续唐初,至今圆通宝殿中梁尚有块记载“大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鲁国公程咬金知节捐俸一千两督修”的牌匾。
现存的建筑物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琅等捐资修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扩建,以后历有修葺。近年又再增修扩建。
关于这座千年古刹的来历,有一个神奇的说法:相传东汉时,有一位法号一粒沙的高僧云游到此,看到前面有一棵巨大的樟树,浓荫盖地,时已暮色,四野苍茫,樟树瑞光环绕,香霭氤氲。高僧认为这是一棵神木,于是,发誓化缘建立小庵,并请工匠将这棵樟树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供奉。
此事未有可考,但千手手眼观音却是真真切切立在寺里。龙山寺盛传有“三绝”,而“三绝”之首,便是这千手千眼观音了。千手千眼观音供奉于圆通宝殿,通高4.2米,宽2.5米,头戴宝冠,冠中嵌阿弥陀佛像,周围又雕有众多戴花冠的小佛首,层层叠作帽状。观音面部圆润,弯眉凤眼,堕耳垂目,额中一目,宝相慈祥,身着天衣,足踏莲台,双手带镯,合十胸前。最引人注目的是:观音两肋肩如孔雀开屏般雕着1008支手,每只手的掌心都精雕一只慧眼,指掌分别执法器、书简、钟鼓……千姿百态,配置匀谐,粉饰重金,金光灿烂,历经千年而不朽,是闽南古木雕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据《安海志》载:该寺历经多次兵灾匪劫,皆化凶为吉。明嘉靖年间,倭寇八次进犯安平,议毁寺,先后遇寺内乌蜂涌出,雷电交加,使“群寇惊俱跪叩,服罪而归,免得焚炬”。清顺治辛丑(1661年),清廷为禁绝郑成功与安海一带人民往来,禁海迁界,“滨海梵宫灰烬,惟龙山寺岿然独存”。即使“文革”,远近寺庙毁之殆尽,龙山寺大部分文物仍保存完好。因此,龙山寺千手千眼观音被誉为“镇国佛”。
“三绝”之二,是圆通宝殿前左右相对峙的一对清道光年间立的八角形透雕辉绿岩盘龙柱。两条蟠龙绕柱俯冲而下,头部却昂然翻腾而上,势若翻江倒海,神采飞扬,栩栩如生。鳞甲片片,巨爪劲锐,威武逼人。龙身周围镌刻仙翁、神童驾云盘桓而上,把蟠龙衬托得硕大传神。更令人称奇的是,龙爪抓珠,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聚神合拱,分别捧出同一大小石质的一罄一鼓,用细铁条轻敲,罄显罄音,鼓传鼓声,工艺高超,形象逼真,是闽南石雕艺术绝伦精品,列全国古刹中四大龙柱之一。
第三绝是金刚殿前左右侧钟鼓楼的一鼓一钟。大鼓即由雕刻千手千眼观音的樟树尾部整筒凿空而成,直径近1米,系千余年古物。古钟重千斤,用一根檀香木横架于钟楼顶端,造型古朴,横腰镂刻苍劲有力的楷书“天竺钟梵”四个字。“天竺钟梵”是安海的八景之一,悠远清扬的钟声可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媲美。
那些逝去的美好
初进龙山寺大门,遍找不着大殿的入口,只见一个又一个卖香烛、食品、纪念品的小摊连绵一片。
颜阿婆的小摊就在钟楼下的一个小角落里,摊子很小,只卖一些香烛类的小杂货。“这里香火好呀,来上香的人多,卖香烛就够了!”
其实,在以前,龙山寺的小摊上卖的不只是这些香烛类的东西,还卖许多富有浓郁闽南乡土气息的民俗小玩意。在颜阿婆的记忆里,早些年各式各样的摊点遍布寺内寺外,卖的是各式各样的木偶头、彩绘泥人、彩扎纸制品、竹木制品等民间民俗工艺品。
“那时我也卖工艺品,‘打鼓仙’和‘猴推磨’卖得可好了!”颜阿婆说的“打鼓仙”和“猴推磨”都是用竹篾细铁丝为骨架,外用彩色纸张剪贴黏糊加工而成的玩具。“打鼓仙”是一位“仙人”端坐在安有两个轮子的小车上,敲打一面鼓,车前面系有一根细绳,只要轻轻一拉绳子,车子就会在地上前进,而坐在车上的那个“仙人”则双手一上一下地打起鼓来,那认真的神态,令人叹为观止。“猴推磨”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猴子在推石磨。只要一手拿着玩具,另一手轻轻转动石磨下弯曲的细铁丝,猴子就会自动地一圈圈地推起石磨,那顽皮的样子,叫人忍俊不禁。
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玩具的出现代替了这些民间艺术品;随着岁月的流逝,龙山寺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艺术已经渐渐不为人所知,只有在阿婆的记忆里存在着,偶尔出现在某个记忆的缺口。
■本报记者 黄海莲/文 郑翔/图
特别感谢蔡惠琼、汪建育、陈增瑞、颜长江等人士对本次采访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链接
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镇,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2.5里左右),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14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3~3.8米,共361墩,362个水道。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面用 5~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者重25吨。
桥上筑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两尊护桥将军,躯高1.59~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两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四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一座圆塔。
武汉到厦门旅游价格 厦门鼓浪屿+高北土楼双飞/双动四日游
厦门旅游团,鼓浪屿 南普陀寺 环岛路 集美学村高铁纯玩三日游
深圳到厦门3日高铁团_深圳到厦门鼓浪屿、厦门大学3天高铁团
石家庄到厦门旅游 福建厦门鼓浪屿土楼双飞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