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景区资讯资讯>安徽旅游资讯>正文

大批重量级文物将“现身”安徽省博物馆新馆

2010-07-14 来源:安徽省旅游信息中心
989 18 0
【导读】7月13日,记者从安徽省博物馆获悉,为准备新馆布展,安徽省博物馆在原有大量国宝重器的基础上,又复制了大量“国宝级”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包括凌家滩出土的玉龟、玉版及亳州曹操家族墓出土的银缕玉衣,也...

    7月13日,记者从安徽博物馆获悉,为准备新馆布展,安徽省博物馆在原有大量国宝重器的基础上,又复制了大量“国宝级”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包括凌家滩出土的玉龟、玉版及亳州曹操家族墓出土的银缕玉衣,也包括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距今7300多年的纹面泥塑人头像。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复制文物中,有些已经制作完成。省博物馆朱良剑馆长告诉记者,为了不影响布展,他们打算所有的文物修复和复制工作将在9月底完成。昨天,记者第一时间目睹了已经复制完成的纹面泥塑人头像。

    国宝级文物诞生“双胞胎”

    安徽省博物馆朱良剑馆长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展现安徽厚重的历史文化,新馆陈设中,首次展现的文物约有2000件左右,除了省博物博的馆藏外,一部分是全省各县市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这些文物中,一部分是借的,一部分是复制的。”朱馆长说,此次复制的不少文物都是“国宝”,如凌家滩出土的玉龟、玉版,曹操家族墓出土的银缕玉衣,以及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纹面泥塑人头像等。

    另外,朱馆长介绍,为了让省博新馆的陈列更加丰富,此次他们还准备从其他省复制一些代表性文物。如甘肃出土的“白马作”毛笔和新疆的砚。之所以复制这些文物,是因为这些文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国宝级文物“白马作”毛笔,不仅因为汉代毛笔以甘肃出土最多且保存较好,其中“白马作”也是制作最精良、保存最完整、闻名海内外的一种。

    成功复制7300多年前泥塑人头像

    在这些需复制、修复的文物中,除了部分文物由故宫博物院、河南等地复制外,不少文物的修复和复制都落在了省博物馆文保中心的肩上。

    昨天,该中心主任郑龙亭教授告诉记者,他们除了要修复一些青铜器、大量古字画外,还承接了复制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纹面泥塑人头像等任务。目前经过努力,一些文物的复制工作已经完成。

    为一睹这些“新生”文物的尊容,记者昨天来到文保中心,一走进去,刚刚复制完成的纹面泥塑人头像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靳鹏技师告诉记者,出土于蚌埠双墩的这个距今7300多年的泥塑人头像,是先民采用捏制、堆贴加刻画的方法制作的,这个孩童双目炯炯有神,两颊各戳印着5个排列整齐的小圆窝,额头刻画重圆纹,不仅说明早年的淮河流域有纹面习俗,而且该人面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靳鹏技师说,这个人头像是用淮河岸边的土质做成的,因为土壤里含有蚌壳等成分,所以原件呈闪闪发光状。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在用树脂倒模的时候,除了添加色素外,还加入了少量云母。再加上后期处理,整体看起来很不错,足可以假乱真”。

    大师亲自修复字画

    在此次需要修复的200多件字画中,安徽省字画修复大师吕成英成了这批字画的“大管家”。她是当年全国四大裱画师洪秋声的女儿,从小受父亲影响,30多年来,不仅修复、装裱大师级画作无数,而且她还和父亲合作打开了全国最难打开的白金经卷。

    吕老师的父亲人称字画“神医”的洪秋声,装裱过无数绝世佳作,如宋徽宗的山水、苏东坡的竹子、文征明和唐寅的画。

    当年江苏溧阳出土一大批文物,其中包括一卷极其珍贵的经卷,经过故宫和上海博物馆研究后仍然不能保证将其完好打开,上海博物馆专家推荐当时在安徽博物馆工作的洪秋声,洪老立即答应。当时年纪尚轻的吕成英与父亲一起开始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经卷约一根普通香烟长,因为外面包裹着一层厚厚泥土足有两根食指粗。为了把经卷外面的泥层剥掉,他们采用蒸汽法,限于当时条件,只能用家里的蒸笼一点点蒸,待泥土软化后再放入水里浸泡一个多星期,之后用工具一层层剥开,经卷采用宣纸材料年代久远,处理时要特别小心,光是剥离工序就用了一个多月。泥土完全剥开后,经卷约一小指粗,完全打开后有两三米长,上面的经文用白金粉书写,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考古研究发现的经卷用金粉多是黄金粉,白金粉极少。看着多日辛苦的成果,吕成英和父亲激动不已。

推荐阅读
安徽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