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国内资讯资讯>浙江旅游资讯>正文

昔日大宅门如今风雨飘摇 谁来拯救"萧山相国"故居

2010-04-05 来源:浙江在线
1458 67 0
【导读】萧山新塘街道朱家坛村,有一座朱凤标故居。朱凤标是朱熹后裔,道光十二年进士,殿试第二名,有“萧山相国”之称。文保专家称,故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杭州市级文保单位。但令人惋惜的是,自设立文保单...

萧山新塘街道朱家坛村,有一座朱凤标故居。朱凤标是朱熹后裔,道光十二年进士,殿试第二名,有“萧山相国”之称。文保专家称,故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杭州市级文保单位。但令人惋惜的是,自设立文保单位以来,朱凤标故居因年久失修,残存的旧屋,大多成了危房。

    萧山民间文保人士呼吁,政

府部门应尽快保护朱凤标故居,否则,后人将很难再领略“萧山相国”的风采和家族史。

市级文保点成了危房

68岁的朱杏琴是朱凤标第十七世孙女。60多年来,她一直坚守着故居东大厅——父亲留给她的老房子里。家中有很多家具,年纪比她父亲还要大。

在两间古朴的房屋门口,朱杏琴指着廊顶那些生锈的挂钩说,那是当年他们家族兴旺时,办喜事挂大红灯笼用的。

在房屋门口,有很多精细的雕刻,东墙门第一进门楣上有篆体“福禄寿喜”四个大字。

朱杏琴说,故居曾住着20来户人家,大多是朱凤标同族后裔。如今只剩下三四户人家。

朱杏琴所在的东大厅和西大厅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文物保护点,叫榜眼墙门。

朱凤标故居有五个文保点,除榜眼墙门外,还有圆石拱桥、船道、万寿桥和万寿庵。

如今的东大厅,正厅的房子早就倒了,村民把它拆除后,在周边建了不少民居,只留下原大厅厚重的石板,常年日晒雨淋,石板色调灰暗。而东大厅仪门西侧的三间房屋已被拆除,东厢房也没了。

朱杏琴说,她小时候,东大厅的仪门上方有“榜眼及第”四个竖写的金字金匾,如今匾额也已不知去向。

西大厅房屋倒是大多还残存着,但这些房子,很多房顶已经多处破损,最大的口子,直径超过50厘米。而朱凤标当年在西大厅读书的四间房子,也早早地被拆掉了。

故居北面有座圆石拱桥也是文保点,石桥虽小,却是萧山历史文物中最小的石拱桥,但这一点,已鲜有人知。桥下昔日繁华的船道,如今杂草丛生,很多已被填埋,用于居民建新房所用。至于万寿桥,同样无人照看,连那块标有“萧山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竟也不知去向。

万寿庵是当年朱氏家族的家庙,沿古河道而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朱凤标在功成名就后,兑现当年承诺,“重修庙宇,再涂金身”。但如今的万寿庵,已被很多民居包围。庵内,很多房子也都开始漏水。

朱家历代名人辈出

在萧山,有一批热心的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他们自己出资,四处求告呼吁,保护萧山仅有的文物。张民(化名)便是其中一位。

他说,每次看到朱凤标故居衰败的景象,他的心就被刺痛着。

 “小时候,我父亲就跟我说,朱凤标是萧山历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68岁的张民说,从记事起,他就对研究朱凤标产生浓厚兴趣,到现在已经成为研究朱凤标等萧山历史文化名人的民间专家。

张民说,朱凤标于1800年出生在朱家坛村,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第二十一世孙。道光十二年,他进士及第,殿试第二名,皇上钦点榜眼。历任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五部尚书,后来官拜体仁阁大学士。

张民说,明清不设宰相,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因此朱凤标便有了“萧山相国”之称,是萧山历史上最为位高权重的人物。

19985月起,张民开始了他长达10多年的保护朱凤标故居行动。

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争取让朱凤标故居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998月,朱凤标故居获批成为萧山重点文保单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几个保护点都立了石碑。

昨天,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朱凤标的故居建筑形式体现了当地特色和时代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除了朱凤标本人外,他的子孙成就也很高。”施加农说,朱凤标的儿子曾任山东布政司,在泰山上有他石刻书法“绝顶云峰”;朱凤标的曾孙朱文钧先为官,后从商,随后成为收藏大家。朱文钧的四个儿子,长子朱家济,是书法大家,被潘天寿称为当代书法第一人;次子朱家濂,是北京图书馆版本学专家;三子朱家源为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子朱家溍,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也是施加农的老师。

施加农认为,不但朱凤标故居需要修缮保护,以朱家溍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就是再建一个朱家溍纪念馆也不为过。

萧山不少文保单位前景堪忧

朱凤标身前身后赢得如此名声,子孙成就也十分了得,但就是这样一个市级文保单位,为何成了危房?

记者走访发现,村民对于重修朱凤标故居,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朱家坛村村主任徐中华告诉记者,村里一共1900多人,朱姓的人就超过1000人。大家都希望能把故居赶快修整好,一些人还自发捐款用以修复故居。

徐中华上任以来,多次想修缮朱凤标故居,“但村里实在没钱,力不从心。”

近几年,村里很多老房子被拆掉建新房,很多老房子的木材只能当作柴火烧掉,不少村民都表示,如果保护故居,愿意无偿提供老屋的木材等作为原料。

据萧山日报报道,2006年萧山区政府规划从当年起到2020年,分三期对朱凤标故居进行修缮和保护,总投资约1340万元。当时的报道称:“这是我区目前为止保护村落历史文物的最高投资数额。”

不过作为村主任,徐中华却告诉记者,他们至今都没有得到上级部门相应的拨款。

 “几年前,区里曾经拨下8万元来修故居。”他说,但这笔钱只是杯水车薪。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朱凤标故居一年一年地衰败下去。

萧山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保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萧山,不但是朱凤标故居遭遇尴尬,很多文保单位,都前景堪忧。

他说,萧山曾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2003年,政府下拨的文保经费就达320万元,“但近年来,由于经费紧缺,文保单位每况愈下。”

这位人士透露,萧山区政府用于文保的经费,2008年是60万元,2009年一分都没有,今年是200万。“而同属杭州的区县,余杭今年的经费是2000万,就连淳安这样相对贫困的地方也有500万的文保经费。”

此外,这位专家还对政府的考核机制提出质疑。“政府部门对乡镇一级的考核,总分200分,但文物保护的考核分数只有一分。在这个考核体系下,乡镇一级官员,只要把地方经济搞上去,分数就高了,这一分对他们来说根本微不足道,他们也就不会关心文物保护工作了。”

 “所以要解决朱凤标故居年久失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萧山文保的困境。”他说,首先需要政府部门重视起来,解决经费紧缺、体制不顺、政策缺少保障等三大问题。

推荐阅读
浙江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