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汽车资讯>上海旅游资讯>正文

每日经济新闻专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压缩时空是一场革命 交通强国不只“强”中国

2017-12-06 来源:欣欣旅游网
928 134 0
【导读】所谓高铁,按照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一般是指新线设计速度250公里/小时以上,提速线路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自2008年首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至今,中国高铁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迅速崛起。

  驰骋而来的西成高铁,不仅带动了区域发展,也将中国高铁再次推到聚光灯下。

  所谓高铁,按照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一般是指新线设计速度250公里/小时以上,提速线路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自2008年首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至今,中国高铁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迅速崛起。

  作为中国“走出去”的“先行官”,高铁位列“新四大发明”榜首,成为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翻开中国地图,“四纵四横”的高铁骨干网基本建成,“八纵八横”的新蓝图已经展开。

  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来看,国家要强盛,交通必须先行。按计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广袤的中华大地正在逐步化解时空距离。

  进入新时代,如何建设交通强国?如何解决东西部之间交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人才如何培养?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走进中国高铁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重镇”——西南交通大学,并对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进行了专访。

  高铁为何领衔“新四大发明”

  NBD:十九大报告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涵盖五个“强国建设”,即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和交通强国。如何理解交通强国?

  徐飞:交通强国的内涵极其丰富,除了通常对交通强国的理解,还可以在“交通”、“强”、“国”三个方面作进一步拓展与深化。首先,交通不仅是铁路、公路、水路(水运)、空路(民航)、邮路(邮政)和管路(管道运输),在当今这个陆、海、空、天、网的全域时代,至少还应包含“天路”(航天飞机)和“网路”(信息高速公路)。

  其次,“交通强国”中的“强”,不仅是形容词,更是动词。换言之,“交通强国”不能仅理解为“在交通方面是强国”,更应该解读为“通过交通使国家强大”。作为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撑性的交通成为一个抓手,和科技一样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

  再说“国”字,它不仅指中国,还应广义理解为“天下”。“交通强国”升华为“交通天下”。“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设施联通”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先行领域。我们的高铁也在积极“出海”。如果交通只是让中国强大,那就太狭隘了,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事实上,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交通,这是一个古老话题,也是一个时代话题,时至今日,交通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得到极大拓展。交通如何强国?这也是西南交通大学即将在12月9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的主题。

  NBD:作为“走出去”的“先行官”,中国高铁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被外国青年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高铁何以领衔?

  徐飞:高铁在21世纪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为过。高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能够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一大产业,是中国现代装备业“成建制”国产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的标杆,也是中国迈向世界性大国的一大标志,更是国家的一张金名片。

  高铁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出行体验。比如京沪高铁从300公里恢复350公里时速后,最快通行时间只要4小时24分钟。以前京沪出行大家首选飞机,现在很多人选乘高铁。高铁甚至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时空在压缩,“天涯若比邻”这是一场革命。

  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NBD:西成高铁终于通车,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大家都在讨论它的重要意义,您如何看待这条“新蜀道”?

  徐飞:西成高铁从2008年提出到2012年开工建设再到如今正式开通,确实来之不易。从数据来看,全线长约643公里的西成高铁桥隧比达到84%,换句话说,就是说100公里内有84公里要么是桥梁要么是隧道,“蜀道难”可见一斑。在长达45公里的连续爬坡过程中,每前进1公里,海拔上升25米。按照每小时250公里计算,动车不到4秒钟就要爬1层楼,相当于在23分钟内登上345层的高楼。

  作为陕西省首次向西南方向开行的动车组列车,也是成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西成高铁当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突破了秦岭屏障,整合了“西北龙头”和“西南龙头”,将西部的三大城市连成一个铁三角,形成“西三角”,将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不过也有学者说,“西三角”概念可能并不准确,未来还有昆明、贵阳,但不管是否叫“西三角”,通过便利的交通形成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在地理上集中,在空间上集聚,这是非常重要的。

  NBD:从西成高铁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建高铁难度不小,相对于东部“公交化”运行的高铁网络,还存在不小差距。

  徐飞:坦率地说,“十三五”以前高铁建设的重点的确在沿海发达区域,但从《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以及最新的《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文件中都可以看出,未来的重点将转入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从“四纵四横”的高铁骨干网到“八纵八横”的蓝图,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区域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我们的交通发展现在还是不充分的。比如综合交通,单看铁路、公路、航空,可能都发展得不错了,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还有衔接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匹配、协同。又比如智慧交通,前几天有媒体报道深圳已经在测试无人公交了,这些都不是科幻,都在说明大势将至、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的确给我们工作生活方式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当然,更智能高效、更快捷方便、更经济安全、更绿色环保的交通,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解决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有了人什么都有了”

  NBD:新一轮发展中,各大城市纷纷向人才抛出“橄榄枝”,作为百年名校的校长,您如何看待高校、人才对于城市的意义?

  徐飞:首先,城市养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大学是城市名片,大学品质决定城市品位,大学水平决定城市高度。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必然的,人文底蕴、科技底蕴会有溢出效应。所以城市管理者不应受中管高校、部属高校、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等所囿,要有“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胸襟,善待各类高校。

  当然,一个城市的发展要靠人才来支撑。城市之间的竞争,终究是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人什么都有了。

  十九大报告提到的七大战略,第一是科教兴国战略,第二是人才强国战略,本质上都是讲人的重要性。现在各个城市对人才的落户、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说明全社会正在形成一种爱才的氛围。

  NBD: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人是“人才”?

  徐飞:以前我们对人才的理解多指“白领”和“金领”,但在我看来,人才不只是“白领”和“金领”,还包括“灰领”和“蓝领”。事实上,人才应该多样化、多元化,不同阶段紧缺人才也不尽相同。比如现在对本科、研究生、海归非常重视,过段时间可能会发现高级技工这类人才是稀缺资源。

  我想强调的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全社会要努力让普通人“人才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再则,学历学位与人才不能简单划等号,一个本科生、研究生若只是混了一个文凭,那就未必是人才。

  对于西南交大而言,未来将致力于培养“学术大师”、“行业翘楚”和“管理精英”。以前我们更多是聚焦在第二类专业人才身上,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很多交大学生后来成了总工,能力强但不善言辞,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均衡,三类人才都要培养。

推荐阅读
上海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