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欣欣旅游攻略>旅游资讯>景区资讯资讯>四川旅游资讯>正文

峨眉山:景乡联动 着力构建生态和谐景区

2015-05-06 来源: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网
2164 241 0
【导读】峨眉山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双遗产单位。

    峨眉山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双遗产单位。峨眉山核心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以“雄、秀、奇、险、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物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人类的瑰宝,素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和“地质博物馆”之称。

    景区内有1个乡,16个村,1.7万退耕还林农民,是全国风景区中农村人口最多的风景区之一。关心关注景区原住民民生问题,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景区文明和谐,一直是景区管委会的工作重点,也是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峨眉山景区大力实施富民惠民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景区文明和谐。

    统筹景乡发展,扎实推进景乡一体化。

    结合景区农村发展现状,景区管委会早在2005年7月就提出并着手在景区全面实施“兴边富民”工程。2007年初,景区管委会按照“旅游反哺农业、景区支援农村、以旅促农、以景带乡”的总体思路,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景区“十大惠民行动”的意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景区全面实施兴边富民、安全饮水、卫生保障、扶贫解困、生态环境保护等十大惠民行动。2008年,景区管委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统筹景乡发展,扎实推进景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让景区农民共享景区发展的成果,做到共赢共享、富民惠民,实现景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立让利于民,旅游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

    2006年初,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就组建了新农村建设常设机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从管委会内部抽调业务骨干搭建新农村建设工作班子,专门负责景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和帮助景区农民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经济,改善 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坚持“旅游反哺农业、景区支援农村、以旅促农、以景带乡”的发展思路不动摇,由管委会和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支持景区农民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项目,确保了景区新农村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管委会始终坚持让利于民,为民谋利,认真研究制定和落实“旅游反哺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起 “旅游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

    从2014年开始,每年从景区门票总收入的3.5%作为专项资金,按当年实际在册村民人数,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直接发放到村民手中。从2014年7月1日起,对具有景区户口的常住村民,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的从当月起,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养老补助费。

    对于景区退耕还林17000农民的安置,管委会首先取消了自己的以及与职能部门有关的所有经营网点,克服种种困难,清退了户口不在景区的外来经商户,积极做好补偿工作,使他们把经营摊位出让给景区农民经营,尽最大限度照顾农民的生存与利益。同时采取一户一业的方式,促进景区农民就业:懂经营管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扶持开办旅饭店;经济条件稍差点的,在旅游摊区从事旅游产品经营;劳动力强的,从事滑竿经营;头脑灵活的,从事照相;无经营能力、体力较差的,就聘为景区清洁工。对远离核心景区、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农民,管委会推出了“兴边富民”工程,用离土不离乡的办法解决富余劳动力来促进农民增收,密切了景区和农民的关系,实现了景区和农民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管委会还投资600万元,新建、改建经营摊区22个、摊位491个,总面积达2400平方米,免费提供给景区农民经营,并明确规定:“凡是管委会内部和下属企业用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景区村民”,积极为景区村民创造条件。

    截止目前,累计为景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其中:仅峨眉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1家,就解决了800多名农民就业,安置下岗工人388名,进一步拓宽了景区村民就业渠道,促进了景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2014年,景区黄湾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近9000元。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于新型农民的培养上。农民是农业的劳动者,是新农村的建设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峨眉山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以知识来武装农民,以文化来充实农民,以技能来提升农民,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农民由体力型、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着力提高景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推进景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积极为景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规划。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国际化最具魅力旅游目的地,必须严格保护景区各种资源。峨眉山管委会在编制景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高新农村品位,确保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搞好新农村整体规划。在整体规划上结合具体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统筹安排,对什么地方安置农民、什么地方作为农业产业区、什么地方铺路架桥、什么地方发展农村事业等等,都进行全面考虑,着力彰显景区地方特色。

    搞好新农村民居建设规划。重点抓好黄湾张坝片区、报国片区、清音阁片区、龙洞片区和麻子坝民居建设规划,突出特色,积极培育人居文化和旅游文化,形成一户一园一线一景色。按照生态、美观、实用、舒适的原则,对农房进行分类设计,使房屋生态环境优美、外观形象艺术、庭院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统一。引导景区农民旅饭店按星级标准实施全面改造,实现了农民旅饭店星级化,促进了农民旅饭店经营效益的大幅提升。

    严格规划管理。坚持用《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强化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以维护、落实、实现规划为工作的出发点,坚决卡死乱修乱建,坚决卡死建筑风格不统一的建设,坚决卡死不按照红线要求进行建设的建筑,坚决卡死不按规划布局实施的建设,坚决卡死违章用地,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改善景区农村基础设施状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景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景区的重要保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坚持以《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前提,在认真贯彻执行遗产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抓起,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对景区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卫生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景区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大力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改善景区村民子女入学难问题。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契机,切实加强景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农业提效、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立足景区实际,科学制定经济型休闲度假区发展规划,以中山清音平湖、龙洞休闲度假区建设和低山区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不断增加景区农民的旅游收入。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天麻、雪蘑芋、竹笋、等农业特色经济,其龙头项目“峨眉雪芽”绿茶带动景区农民致富。

    2012年开始,景区以“峨眉雪芽”茶叶品牌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实施“5361”工程,着力培育壮大茶叶产业,力争用5年时间,发展优质高产生态茶园3万亩,实现茶叶年销售收入达6亿元,景区茶农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景区农民规模化发展茶叶种植加工,对景区农民购苗一律实行补贴,补贴金额达50%,同时茶农每改造一亩老龄、低产茶园,补贴茶农75%的资金。帮扶茶农改造老龄低产茶园,发展高山生态标准茶园,无偿发放良种茶苗近亿株,举办种植、管理、焙茶等培训班180多期,培训茶农5800多人次,茶农亩茶年收入较之6年前翻了两翻多。科学种植峨眉雪芽高山林间茶园,已成为峨眉山及周沿山区停耕还林农民一条快速的致富途经。

推荐阅读
四川旅游线路推荐
最新评论 (0条)
还剩下500/500
发表评价